首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对于四川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林罡而言,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
“此次我最关心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方面的话题。”林罡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而他所在的四川银行,正是国内中小银行改革的一个成功案例。
2020年11月挂牌开业的四川银行,由原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凉山州商业银行合并新设而来,不仅成功化解了本地金融风险,也为全国化解金融风险探索了新路。林罡则是该行筹建组组长,也是开业后首任掌舵人。
(资料图)
“我认为,稳妥化解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对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发展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罡说。
稳妥化解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此次两会,林罡带来了《防范化解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加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股权监管》、《关于建设全国性天气期货交易所》三项提案。
林罡认为,稳妥化解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对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发展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要坚持从源头入手、改革化险一体推进,拓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资本补充渠道,严格规范股权管理,对股东资质和持股情况进行穿透式监管,做好关联交易管理,防止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他表示。
此外,林罡建议,要拓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渠道,逐步构建不良资产市场统一监管框架,建立全国统一的不良资产交易平台,持续做好地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
对于当前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工作,林罡认为,要建立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引导中小金融机构聚焦主责主业,找准发展定位,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提升经营能力,增强风险防范的内生机制,不断夯实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微观基础。
“同时,分类施策、兼并重组已成为中小银行风险处置和改革的主要方式,建议加大对改革重组银行风险处置模式推广力度。”林罡说。
亲历四川银行筹建
林罡最关心的话题,也是他作为亲历者参与的重大课题。他所服务的四川银行,正是国内中小银行改革的范本之一。
事实上,囿于省内城商行小而散的特点,既不利于支持当地经济建设,也难以面对同业竞争,四川早有组建省级银行的想法。2011年即有多家媒体报道,四川酝酿将11家城商行整合为“西部银行”,但最终未有下文。
直到2016年9月,四川省政府官网发布消息称,将推动四川发展组建“四川金控”和“四川银行”,且已进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阶段,并获得原则性通过。
次年2月,四川金控成立。作为省属国有金融控股平台,它承担着“服务四川实体经济发展、助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三大历史使命,也是四川银行筹建工作的主角。
2018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加快组建四川银行”的决策部署。一年后,四川又成立由分管金融工作的副省长任组长的四川银行组建前期工作推进小组,经过充分准备,组建工作在2020年初正式启动。
随后,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组建方案——以四川金控为主导,以改革重组化解风险,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凉山州商业银行,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四川银行。
2020年9月9日,四川银行获批筹建,从提交申报材料到银保监会批筹仅用时9天。两个月后,该行正式挂牌营业,高达300亿元的注册资本金也位居国内城商行之首。
截至去年末,该行资产总额2472亿元,较开业时实现翻番,主动授信覆盖全省21个市(州)超7200亿元,累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过2400亿元。
全面启动“数字川行”建设
数字化转型是当前大部分银行转型发展的方向。
“四川银行自成立之初就立志走一条适合中小银行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将数字化融入到发展的基因和血脉中。”林罡表示。他也坦言,现有的系统设施、数据质量要支撑全面开展数字化经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展的问题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2022年,四川银行选择从“点”上突破,在数字化获客、数字化营销、数字化风控等重点领域优先落地,并在消费贷线上审批、线上获客活客领域取得一些进展。
其中,在线上获客活客领域,该行对接银联云闪付、公交地铁、新能源充电、社区物业等获客场景,新增线上Ⅱ类户34万户,新增手机银行25万客户、微信银行33万客户、快捷支付90万账户。
采访过程中,林罡透露,目前四川银行已全面启动“数字川行”建设,以数字化转型为方向,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推进新一代信息科技工程建设,打造架构领先、数字智慧、生态开放、自主可控的新一代金融科技体系。
一是在数字化经营领域,搭建重点领域的系统平台,丰富业务支撑;
二是在科技支撑上,在业务赋能和基础支撑两方面构建数字化转型的科技支撑;
三是在数据支持上,通过夯实数据基础,为数字化转型做好铺垫;
四是在组织保障上,落地敏捷开发模式,建设数据分析师人才队伍。
(券商中国)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大众医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